轨道交通锚定两会新坐标 | 政策赋能提速基建,创新驱动擘画未来

1

政策赋能:基建提速与区域协同

 

两会期间,“轨道上的城市群”成为高频词。国家发改委明确将轨道交通纳入“两重”项目(国家重大战略实施、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),重点布局京津冀、大湾区、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区域,推动“1小时通勤圈”建设。例如:

  • 北京冲刺1600公里轨道交通运营里程,推动市郊铁路与中心城区资源联动;

  • 大湾区加速广珠澳高铁、佛穗莞城际等项目建设,强化经济一体化;

  • 雄安新区以雄商高铁等工程为支点,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。

企业机遇:关注重点区域项目布局,参与跨区域网络互联互通工程,强化资源整合能力。

 

2

创新驱动:智慧与绿色转型

 

两会代表及政策文件多次强调技术突破与绿色低碳:

  • 智慧城轨:推进大数据、AI技术在运维中的应用,实现“主动维护”模式,提升安全效率;

  • 绿色技术:加快氢能源列车、模块化装配式建筑等应用,减少施工与运营碳排放;

  • 综合改革:深化铁路体制改革,推动“四网融合”(干线铁路、城际铁路、市域铁路、城市轨道交通),打破技术标准壁垒。

企业行动:加大智能运维、新能源装备研发投入,探索“轨道+商业”“轨道+文旅”等创新模式。

 

3

民生服务:优化出行体验

 

轨道交通不仅是交通动脉,更是民生工程:

  • 微中心建设:北京、上海等城市新增轨道微中心,集成交通接驳与生活服务,打造“15分钟生活圈”;

  • 服务升级:推动无障碍设施、智慧票务系统普及,提升出行便利性;

  • 以旧换新:商务部提出消费品“以旧换新”政策,间接刺激轨道交通设备更新需求。

企业方向:优化用户全流程体验,挖掘“最后一公里”接驳服务潜力。

 

4

法律保障与安全升级

 

两会期间,轨道交通安全与法律完善引发热议:

  • 法律修订:代表建议将轨道交通安全保护区违规作业纳入“危险作业罪”,强化法律威慑力;

  • 隐患清零:多地开展交通安保专项行动,严查超载、疲劳驾驶等违法行为,保障路网安全;

  • 产教融合:通过校企合作培养技术人才,支撑行业可持续发展。

企业责任:强化安全合规管理,参与行业标准制定,推动技术人才储备。

 

结语:乘势而上,共绘轨交新蓝图

2025年两会为轨道交通行业锚定了“创新、协同、绿色、民生”四大坐标。面对万亿级市场空间,我们企业需紧抓政策红利,聚焦技术攻坚与模式创新,以更高标准服务国家战略与人民需求。

公司新闻